淮北市疾控中心提醒:七月应注意预防这些疾病
7月,盛夏已至,天气以炎热、潮湿为主,部分病原微生物处于活跃阶段,同时迎来暑假和旅游旺季,人员流动频繁,传染病传播风险升高,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居民朋友需做好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高温中暑的预防。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每年5~10月为高发季节,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传播。
防控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用洗手液和流动的清水认真洗手,防止病菌经手入口。
2.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少吃生冷食品。食品在入口前一定要煮熟、煮透,生、熟食物分开加工、存放,隔餐食物热透后食用,在外就餐应选择有卫生条件保障的餐馆。
3.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同时做好患者餐具及粪便、呕吐物等的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该病传染性强,每年的4 ~7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患儿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情通常较轻,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左右痊愈,预后良好。
防控措施:
1.减少外出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疑似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玩耍等,降低感染风险。
2.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游玩返家后、触摸公共物品/设施后,要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揉搓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
3.做好监测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报告。
4.及时就诊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采取居家观察等治疗措施,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皮肤发冷、精神萎靡不振和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5.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快完成接种程序。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猪等动物及其制品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食用被污染的肉类和奶制品等途径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防控措施:
1.做好牲畜检疫工作购买牛羊等牲畜时,要查验有无检疫合格证明,确保其没有感染布病。购买后要定期对牲畜进行检疫,一旦检出病畜,应及时将病畜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必须深埋或焚烧,并做好现场的消毒工作。
2.注意食品卫生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或疑似病死的牛羊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肉、奶等畜产品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3.加强个人防护从事畜牧行业等职业人群进行牛羊接生、屠宰和皮毛加工等工作时,需佩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靴子等个人防护用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倦怠、关节疼痛等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动物及其产品接触史、是否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奶及其制品等情况。经过全程、足量、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若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布病。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主要为特异性恐风、恐水、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中枢麻痹等症状,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100%。
防控措施:
1.文明养犬、猫,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文明饲养犬、猫等动物,每年定期给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出门遛狗要佩戴牵引绳,防止咬伤他人。
2.及时规范处理动物咬伤或抓伤被犬、猫等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粘膜或皮肤破损处等暴露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分钟,彻底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涂擦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3.全程、规范接种疫苗被犬、猫等动物抓伤或咬伤后,应尽快前往就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等。
4.避免接触流浪犬、猫和野生动物尽量避免与流浪犬、猫和野生动物接触,不逗弄流浪猫、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经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每年5-9月为高发期。人群被叮咬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5-8天。早期症状以高热为主,短时间内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病后2-5天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
防控措施:
1.清除伊蚊孳生地清除水坑、石穴、污水沟及缸罐积水容器等伊蚊孳生地
2.预防蚊虫叮咬室内安装蚊帐、纱窗、电热蚊香等防蚊、灭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
3.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如必须前往,需做好个人防护。
4.及时就诊如近期归国人员,在归国半月内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传染病定点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出血等,最终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
防控措施:
1.减少高危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做好个人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一旦发现皮肤有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在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高温中暑
高温天气可造成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造成中暑。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尤其当人们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无法适应,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
防控措施:
1.喝糖盐水,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养成少量多次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高温天气饮水,水温不宜太烫、不宜过冰,不宜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2.细心规划行程。高温天气,尽量少安排外出的活动,如果要出门,则避免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避开正午时段,户外时间尽量安排在10点前或17点后。商场、超市、办事大厅等室内公共场所的空调环境可以帮助有效避暑降温,出门后若感到大汗淋漓、胸闷气短,请迅速找到类似的凉爽环境,并寻求帮助。
3.做好防暑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出门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尽量在早晨或晚上进行户外活动。
4.开展健康监测若出现胸闷、恶心、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等中暑症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帮助他们降温、补水,若体温过高,则应立即送往医院。
一审:朱倩楠
二审:任静
三审:孙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