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卫生防病提示
九月正值夏秋交替,各类病原体和病媒生物孳生依然较为活跃。安徽疾控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应注意预防霍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登革热和
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随着九月开学、学生聚集,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学校常见传染病传播风险也有所上升,此外,还需注意预防
结核病、食源性疾病等。
一、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以发病急、传播快为特点,多发于夏秋季。主要临床症状为不伴发热的严
重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等。预防措施:
1保障饮用水安全。不喝生水,自来水务必烧开后饮用。对于来源不明的水,必须经过消毒或煮沸后才能使用。装水的容器也需保持清洁。2注意饮食卫生。
尽量不吃生、冷、凉拌的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特别是甲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农村地区举办酒席应遵从当地的卫生要求,避免食品准备环节由于生熟
不分,导致食品交叉污染。3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至少洗手20秒。4出现症状立即就医。一旦出现剧
烈的、无痛性的水样腹泻和呕吐等典型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隔离和治疗,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该病流行期主要集中在4~10月,
多见于丘陵和山地地区,从事农活及野外作业的人员更为易感。
预防措施:
1减少蜱虫接触机会。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清除庭院杂草并修整灌木,家养宠物每月使用驱蜱药物,以防携带蜱虫入室。在丘陵、山地、林地等野外环境活动
或劳作时,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中长时间坐卧或穿行,建议行走在道路中央,远离植被茂密区域。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或露营时,应穿着浅色、光
滑的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脚、袖口,戴上帽子。可在外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喷涂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3及时检查清理。野外活动结束后,立即仔细
检查全身衣物、身体和随行宠物是否有蜱虫附着,重点检查腋下、耳后等部位,返回家中后立即洗澡。4正确处理蜱虫叮咬。如发现蜱虫叮咬,不要用手直接
捏碎或强行拔出,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俗称“花蚊子”,身体黑白相间)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15天,感染后常出现发
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基孔肯雅热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容易被混淆,主要为发热、皮疹、
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长期影响。
预防措施:
1清除蚊虫孳生地。仔细检查阳台、院子、小区等角落,及时将花盆底碟、水桶、废弃瓶罐等容器中的积水清理干净并彻底刷洗。需要注意的是,干净的小积
水是“花蚊子”最喜爱的产卵地。2防止叮咬。外出时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涂抹、喷洒正规有效的驱蚊剂。建议安装
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如住所无相关设施,可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3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期。蚊子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最为
活跃,这段时间尽量不去草丛、树林或积水多的地方。4及时就医。如果在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出现可疑症状,应尽快就医;从流行地区返回后两周
内如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四、学校常见传染病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易感人群聚集、日常接触频繁,是各类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常见的传染病种类有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
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
预防措施:
1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出疹等症状,不能带病上学,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就医。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和生活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者手肘遮住口鼻;勤洗手、适量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3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做好室
内通风、居家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若家中有患儿,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被患儿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均要做好消毒工作,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避免传染他人。4学校应做好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外环境整洁;定期对玩具、教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
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卫生间、校车等进行清洁消毒;加强师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5鼓励家长主动带符合条件的儿童接种流感、水痘、
手足口病等疫苗,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五、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等将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
菌飞沫可能被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在潮湿环境可存活数月,在干燥环境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多部位,主要侵害肺部。当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时,即称为肺结核,常见可疑症状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部
分患者还会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胸痛等表现。
预防措施:
1注意室内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确保室内,尤其是教室、宿舍、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是预防结核病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伴有痰中带血、盗汗、午后低热、胸痛等症状,须及时到医院检查。一旦确诊,务必遵医嘱规律、全程服药,不可自行停
药。3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应配合疾控部门进行相关筛查。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注意均衡饮
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生活用品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勤晒被褥。
六、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摄入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
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往往发病急骤,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常见于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发病人员通常有共同就餐史,一旦停止供应可疑食物,发病便会
显著减少甚至停止。预防措施:
1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处理食物前后、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厨房的砧板、刀具和餐具要做到生熟分开,用后及时清洗并保持干燥。
2确保食物做熟煮透。烹饪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必须彻底加热。3选择安全食材与水源。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过期食品,水果和蔬菜在食
用前应清洗干净。4保持环境清洁。厨房和食物储存场所应保持清洁,防止蟑螂、苍蝇、老鼠等害虫接触食物。垃圾要及时清理,避免孳生细菌。
一审:朱倩楠
二审:任静
三审:孙胜利